一人一心一清渠——记“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
“拿起党章,就来气力”;
“人要大气,不要气大”;
“共产党员就得清清白白,腰杆硬才能顶得住歪风”;
十几平方米的老屋,年近90岁的老人,脖上挂着“七一勋章”,胸前佩戴党员徽章,笔挺地站着讲党课,声音铿锵有力。他就是绝壁修渠的“当代愚公”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他颁授勋章。
说实话,很难将眼前瘦小的耄耋老人和绝壁天渠这样艰苦卓绝的描绘联系起来。36年修一条9.4公里的水渠,这渠到底什么样?
上山,看渠。黔北深山,坡高岩陡。爬了几百米,穿过树丛,突然看见远处有一条“玉带”挂在山腰上,那就是天渠!渠身的一边傍着大山山体,另一侧就是悬崖,蜿蜒的水渠好像嵌在峭壁里……太震撼了!
下山,迫不及待想听听这条渠,以及这位老支书背后的故事。
黄大发扛上锄头到大发渠疏通水渠。潘凌峰 摄
修渠——“水过不去,拿命来铺”
水是命根子,草王坝村却严重缺水。
草王坝村为喀斯特地貌,下雨存不住水;山下河谷有水,挑一桶来回好几个钟头;隔壁村子有河流,大山挡着过不来。没有水,种水稻就是天方夜谭,吃白米饭,更是痴人说梦,村民们只能把地里能种的苞谷碾碎煮着吃,俗称“苞沙饭”。“一年四季‘苞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句民谣唱出了祖祖辈辈的饥饿记忆。
“我一定要把水引到草王坝,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父母相继离世,吃百家饭长大的黄大发24岁入了党,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后,他在心里暗暗发誓。
修渠引水,黄大发带领村民说干就干:不懂测量,竖起竹竿用眼瞄;缺乏水泥,黄土泥巴糊沟壁;没有工具,抡起锤子钢钎蛮力凿……然而单凭着一腔热血修筑的小水沟,沟底窄沟口宽,暴雨一冲就垮。
烂了重修、修了又烂,十几年过去了,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修渠失败了。村民们心散了,准备认命了。
眼瞅着村子又要断粮,黄大发愁得睡不着、坐不下,心一横:“再修一次!”他跟村民..:“我拿党籍作..,修不好,拿命换!”
总结..次失败经验,黄大发暗下决心:学技术!
他主动申请到水利站跟班学习,54岁的他是班里“年纪..、基础..差、学习..刻苦”的“三..”学员。从零开始,临摹字、看图纸、学工具,黄大发逐渐掌握了分流渠、导洪沟等专业水利知识。三年时间,他活脱脱成了民间水利..。
然而,还有些困难不是学了技术就能克服的。
工程有一处异常险峻,名为“擦耳岩”,此处全是秃岩,岩壁几乎是垂直的,中间有个凸起,因人从此处经过耳朵会摩擦石壁而得名,稍有不慎摔下去就没命了。
“给多少钱都不干”,大家都不敢上前。黄大发..个站了出来,用绳子拴着大树绑住腰,带头翻了过去。遇到困难的事情,总能听到他说“我先来”。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就这样一寸一寸凿,一点一点挖,清澈的河水爬上了悬崖、越过了陡坎。终于在1994年,河水顺着水渠流进了草王坝,大家亲切地叫这渠为“大发渠”。
常言“水到渠成”,为了“渠成”这..,黄大发苦干了36年。
致富——“把家乡建设好,我的心才能落下”
水引来了,黄大发兑现了诺言却没闲着。
他马不停蹄带着村民“坡田改梯田”,粮食产量由原来的6万斤一下跃升到80万斤,村里再也不为吃白米饭发愁。“现在顿顿白米饭,‘苞沙饭’倒成了‘稀奇饭’。”今年五十多岁的村民唐恩举笑着回忆过去。
不仅吃饱饭,更要谈发展。那几年,黄大发带着村民修了通村公路,领着乡亲们肩扛手拉把电线杆架进了村。
修渠让黄大发吃了很多没有文化的苦,他深知要想真正拔掉穷根,还得靠读书。不想让娃娃们吃二茬苦,他带着村民勒紧裤腰带集资建了小学,并不断争取各级资金,改善校舍条件。眼下,村子已经走出了30多名大学生。
2004年黄大发退休了。“可以歇歇了吧。”儿子黄彬权劝他。
“我们这个地方还很穷,把家乡建设好,我的心才能落下。”他语重心长地说。
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发展后劲不足,村子成了省级贫困村。黄大发的心一直“落不下”。
种植果蔬效益高,但村民怕收益不好不敢种。黄大发放了田里的水,率先栽上柚子。他一带头,村民心里有底了。村“两委”班子接续努力,村子逐步调整种植结构,精品水果、林下经济、生态养殖……村民放开手脚奔发展。一刻不敢停歇,黄大发有时间就出去考察学习,不断将致富新经验带回村子。
决战脱贫攻坚,贵州中天金融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承担社会责任,被黄大发的事迹、精神所感动,2017年毅然选择黄大发所在的村子开展结对帮扶。深挖农业资源,创立“乐耕甜”产业品牌,大山农产品走上了城市的餐桌;开发旅游品牌“大发天渠”,村里建起观光步道,精品民宿、亲子乐园也红火兴起。
昔日草王坝,如今已更名团结村,村落变景区、房屋变民宿。“去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近40万元,人均年收入近15000元,今年还能再高点!”团结村党总支书记王朝海高兴地介绍。
本色——“愚公移山就是为人民服务,再活一次,我还做‘愚公’”
今年89岁的黄大发,背起入党誓词,一字不差。“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我记得入党时说的话,生命到哪..,我就干到哪..。”
言出必行。“当代愚公”的故事传开,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少则几十人,多则近千人,他一一答应,从不拒绝。区里的干部担心他的身体,让他歇歇,少讲点。他连连摆手,“不累不累,当‘愚公’就是给群众服务,不要让来的人留遗憾。”
“老支书很操心,总想再做点事,让村子发展得更好一点。”遵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先易和黄大发打过几次交道,印象深刻。“那座大发渠..桥,那个高速匝口,也是老支书积极跟上级争取来的。”
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过去,天渠之上,天桥飞架。鲜红的桥拱跨越青山绿水,宛如蛟龙出海。有了这座大桥,从机场到团结村的车程由2小时缩短到20分钟。在老支书的努力下,好消息不断传来,茅台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将与团结村结对共建,打造候机厅,到时候游客到村旅游更方便了。
在村里,一路听,一路看,黄大发老支书身上的共产党员本色愈加耀眼。
开口必言党,言必称群众。“村民给我饭吃,党培养了我,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干。”危险的事情他总把群众护在身后,当年绝壁修渠,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现在看来仍是奇迹。
群众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行。老伴想用洒落的半碗水泥回去抹灶台,被他严厉拒绝。“那时候买水泥,过他手的钱有二十来万,硬是没出过一分差错。”村里的老会计回忆。
两袖清风,坦荡无私。“子孙的事情,我不会管。人这一辈子,自己能创造才叫本事。”在村里当干部多年,黄大发从未为子女谋过一丝福利。
临行前,记者决定再上山看看大发渠。一路上,不时碰上党支部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研学团来参观学习,感慨、惊叹不绝于耳。六十多年前,黄大发修渠引水,只是想让乡亲们吃饱饭。眼下,这条水渠不仅让村民生活富足,更成为一座精神高地,滋养着万千人的精神..。